你,值多少錢?!

C.T. Wu
4 min readMar 18, 2019

近期跟幾個不同掛的故人聊天,同樣的是,他們都因換工作而薪水增加不少。

Photo by Rajiv Perera on Unsplash

第一位增加了近30%,他原在A公司作專員,不順,打聽到老東家B公司有缺,就厚著臉皮回去了,A公司也順勢擴大這缺,找來一位台大空降處長,幾個月後,發現這台大級的處長,作起來跟他這專員也沒差多少,所以又把他找來,變課長職,當然,那台大級的處長是離開了。

另一位,多年來猛的對外幫公司打天下, 一個後防空虛就給中了同事冷箭,失望之餘開始接觸外面職缺,赫然發現,原來公司給他的薪水,這樣低,還以為四年內,公司累計給他加薪一萬五挺多該感恩了,我回說,那是跟我待四年、才加500比才顯得多吧! 當然,我自己離開後,也是增加6成,雖然自己當時並不想離開,舒適圈真的挺棒的。

之前也有新聞,講到有人假冒名校資歷,進到科技公司,然後待個半年一年領到百來萬後才被拆穿。

這說明了,員工的薪水,大多數情況,跟公司的職級薪資設定關係大,比如同樣是HR 招募工作,公司就一個小範圍的價,你能力好壞,其實影響不大,你想要產生影響,在薪水上,那就是換一家公司,而最好是換一個產業,產業的薪水區間,才是真正的差別。比如金融業科技業,同樣是HR,就會以傳產高。

這個論述可以說明 case II,

一樣的人,只是換了公司、換了產業,薪水就往上跳。

那 case I 呢?!

一個新開的職務,或新部門,故薪水基期較不定。我自己也算吃過兩次虧,有一回主管跟我提到,公司升遷薪水加的不多,接著又說”你當初面試沒堅持呀,所以你設定的數字就被砍了” 當時我的設定是,先低無妨,績效做出來自然公司會加,後續事實是,我真的因為績效卓越而被特別專案加了,但,專案歸專案,依公司規定,就是加那樣。

第二虧呢?! 就有點 case I 的樣子,在某公司,有個同事跟我同時進來、一樣做企劃,但幾個月後,我發現他能力連我一半都不及(以我工作近20年主觀判斷),經過各種推算,他薪水是6位數,因為那公司沒有企劃,所以你敢開,人家就給你機會,但也因為沒有企劃,連帶各種程序卡死,所以即便我能力是倍數於他,但結構上我短時間的產出,也僅是形勢略勝一點。當然,我試算出來,爆怒下當天就走人了。

那,為何他會覺得他該是六位數,然後又為何公司會欣然接受呢?! 答案,他來之前的職位,就是六位數了,前公司(產業)的基期高。這也是很多時後面試時,談工作覺得合拍了後,然後開始問你薪水,一是問你之前薪水多少,二是問你期望待遇。

問前薪水,是對方想先取個定錨點,就有點過去別人對你的定價

但這容易落入 case II 的陷阱,前公司基期太低,或太高,但跟我們買東西一樣,難免先以不吃虧為先,彌補對你這產品功效不確定的缺漏。

實務上,你提的數字對方覺得高過設定水準,會說”你這數字是怎決定出來了”,若高一些但對方可決策,就會說”這各數字我們公司還可以接受”,平跟低對方一般就不會回。

另一種情況是,你很喜歡或需要這份工作,你提出”依公司規定”,30歲以下或可,30歲以上的你,可能對方還是會要求你提出一個數字,沒有定錨點,對方很為難的,畢竟,30歲以上,大家薪水會逐漸有幅度的拉開。

所以,談薪水要不吃虧,最靠譜的就是介紹

有朋友在那公司,精準的掌握了該公司薪資情報。其次,就是你讓很多公司要你,然後你就可以待價而沽。

再者,就是自我設定,根據職缺的情況,包括你的勝任度、工作的難易度、專業的稀缺度、負面消耗度(同事太笨太自以為、太多瑣事)、附加價值(如免費學習、俊男美女、品牌、發展空間),訂一個水平,這個水平,讓你每天願意上班,然後你給公司的價值也會大於這水平,至少,你可以順順的工作著,只要你可以讓自己不去跟別人比較。

畢竟,太低你會為自己不值,太高也隱藏壓力。

--

--

C.T. Wu

我是館長,起因我開了[台北橋新創武術館系列]課程,故新創圈也有人叫我館長。走跳過製造業、電信業、旅遊業、保全業、顧問業、物管業、房仲業、軟體業及新創育成。